為什么要實現生產的柔性化 從市場的歷史發展來看,在工業化形成的初期,市場對產品有著充分的需求。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產品品種單一、生命周期很長、產品數量很多,各類產品的生產、開發、銷售主要控制在少數企業手里。這就促使企業采用自動生產線提高生產率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19世紀60年代后,世界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許多產品的需求呈現飽和趨勢,出現產品品種日益增多、產品生命周期明顯縮短以及產品交貨期縮短的新特征,企業之間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企業為了贏得競爭的勝利,就要按照客戶的不同需求進行生產,因此必須使生產柔性化,從而適應市場的變化。 柔性生產方式的含義 柔性生產方式適用于品種很多、批量很小、交貨期嚴格的訂單生產。它的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生產量的柔性和時間的柔性。一般說來,柔性生產的柔性應該正比于銷售量的自由變化幅度,反比于能夠實現銷售量自由變化的幅度所需對應的時間。 1.生產量的柔性 工廠在組織生產前通過市場調研,預測出市場對產品的需求量,并以此為依據設計生產線的生產能力。但是,由于市場需求是千變萬化的,設計生產能力很難與市場的實際需求完全吻合,這就需要設計柔性的生產量。 如果設計生產能力高于市場的實際需求,那么企業的固定生產成本就會大大提高,導致企業虧本;如果設計生產能力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增加,那么企業的競爭力受到影響,企業同樣可能虧損。 在傳統的生產方式中,生產線一旦確定,企業的生產能力也就隨之確定,很難做到柔性化生產。JIT將工廠設計為柔性化的工廠,它的生產量完全可以根據銷售量自由變化的幅度做出調整,這樣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滿足市場供應,增強產品的競爭力。一般說來,生產量的柔性越大越好,但是這一點很難實現。 2.時間的柔性 當市場需求發生改變的情況下,生產線上生產量的調整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例如,生產線生產某種產品的能力原來為每月500噸,現在要調整為每月生產800噸,這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生產能力的變化。因此,柔性的生產方式還體現在時間的柔性上。 在傳統的剛性生產方式下,生產線上生產量的調整一般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這樣往往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而導致企業虧本。 而柔性化生產的工廠完全可以在一個星期甚至三天內完成這種變化。因此,時間的柔性就是要求讓銷量自由變化的幅度所對應的時間越短越好。 實施柔性化生產所采取的措施 JIT作為一種徹底追求生產合理性、高效性的生產方式,能夠靈活多樣地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為了實現生產的柔性化,企業應該采取一系列的科學措施,如對設計生產部門進行模塊化生產,注重生產制造部門設備、工序編排和人員訓練的柔性,縮短任何業務在任何部門的辦理、選擇、決策過程所需要的時間等。 設計開發部門的模塊化設計 為了達到生產的柔性化,很多現代企業十分注重模塊化設計。模塊化設計就是將若干個模塊(單元)組成一個產品,每個模塊(單元)實現產品的一部分機能(功能),所有模塊(單元、組件)組合后,便實現了產品全部機能(功能)。各個單元可以獨立地裝上或拆下以及升級改進。只要某個單元(或若干單元)進行了升級,整個產品的部分機能就得到改進與升級。 當前模塊化設計最典型的代表是電腦生產企業,汽車、電視機、復印機等生產企業也不同程度地實現了模塊化設計。模塊化設計越徹底的產品(或企業),產品更新換代也相應的越快,生產組織與對應也越快。因此,模塊化設計可以解決生產柔性化的問題。 生產部門的設備、工序編排與人員訓練的柔性 除了設計部門的模塊化之外,生產制造部門的設備和工序編排也需要有柔性。大型的生產設備一般是屬于剛性的,適合大量連續的固定生產,這些設備的生產能力容易過剩而造成浪費。因此,小型、人工、靈活的方法更具有柔性,更適合多品種、小批量、產品生產周期短的變動生產。通過對生產制造部門的設備、工序編排的柔性化,就可以使這兩種方式并行存在,優勢互補。 此外,企業還應該使人員訓練和變動也具有柔性:人員訓練具有柔性,就可以培養出多能工;人員變動具有柔性,就可以根據生產量的變動,彈性的增加或減少生產線的作業人數,盡量用較少的人力完成較多的生產。需要注意的是,JIT與勞動市場的自由化是相互配套的,沒有自由勞動力的交換市場,JIT的柔性化是不可想象的。
所有相關部門工作的提速 當生產制造部門的設備、工序編排與人員訓練能夠做到柔性生產時,如果其它間接部門的工作沒有相應的縮短所用的時間,這些間接部門就會成為影響整體實現柔性生產的瓶頸。因此,所有相關部門工作的提速,縮短任何業務在任何部門的辦理、選擇、決策過程所需要的時間,是實現柔性化生產的必然要求。 與此相對應的還有,政府部門工作的提速也是非常重要的。實施JIT生產方式的企業經常需要到政府的相關部門辦理一些手續,如果按照過去的辦事程序,要經過很多關節的層層審批,這必然會影響到企業JIT的成功實施。因此,JIT不僅要求公司各個部門工作能夠做到及時準確,還要求整個社會實現效率化。 企業生產組織結構的柔性 JIT生產方式要求企業的生產組織結構也是柔性的。如果有必要,不同部門之間可以相互調動各自部門的員工,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功能員工的作用。例如,當生產一部的生產任務緊急時,生產二部的員工可以調入一部幫忙。通過這樣的方式,企業就能夠非常柔性地安排生產計劃,提高生產的效率。 企業在進行柔性生產的時候,尤其要防止瓶頸。這是因為生產過程中一旦出現瓶頸,所有的工序都將被卡住。例如,為了防止花費大量時間檢驗來料,從而影響后面工序的提速,工廠可以幫助供應商解決質量問題,保證原料是良品。這樣在檢驗來料時就可以放心采用比較簡單的測量方式。另外,通過增減員工、招聘臨時工和輪崗等多種方式,也可以使柔性生產成為可能。 瓶頸管理追求物流平衡 瓶頸管理是管理理念與管理工具的結合,它將影響著整個生產能力的制約因素稱為瓶頸。企業實施瓶頸管理的目的是做到生產的柔性化。通過各種辦法尋找出整個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瓶頸,然后逐個識別和消除這些瓶頸,使企業的改進方向與改進策略明確化,從而達到幫助企業更加有效的實施其目標。 改變瓶頸不是為了追求生產能力的平衡,而是為了追求物流的平衡。生產線上的物流如同小河一樣,寬度變化不大才能夠均勻的流動,如果有的地方寬而有的地方窄,那么是很不平衡的。此外,瓶頸也控制了庫存和產銷率:當某一道工序或設備的加工能力無法改進時,其它的工序或設備只能與它相配合。因此,瓶頸工序最終決定整個生產的數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