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度生產計劃的概述 年度生產計劃編制是生產制造活動的前期工作,它屬于企業管理層的業務活動。年度生產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計劃期的總產量計劃與進度計劃。計劃期的長度一般為1年,該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合理利用企業生產資源。 年度生產計劃的特點是在計劃期內從整體上統一考慮生產資源的合理使用,以期獲得最佳效益。由于它的時間跨度可以有一年以上,在這段時間內,對企業決策者而言,市場需求是不確定的。此時,企業可能已經得到部分訂單,但還沒有達到企業的生產能力,企業也沒有完全掌握市場對各種不同品種的需求,為了充分利用企業的生產資源,企業應該就此作一個計劃。可想而知,這個計劃不可能是十分詳盡的,至少它不可能安排詳細的品種計劃。它只能依據部分訂單和市場預測的信息,對企業一年內的生產總量做計劃,并做生產資源優化條件下的進度計劃。 年度生產計劃看起來是個不十分確定的生產計劃,但對于企業經營決策者來,完全有必要對一年的生產任務早做安排。雖然此時企業只掌握部分的市場信息,但這并不妨礙做生產資源計劃。事實上,有經驗的決策者在考慮下一年度計劃時,開始時關心的并不是產品的品種需求,而是產品的總量需求,它甚至可以是一個抽象產品或代表產品的總需求量。有了對總需求量的估計,就可以基本確定下年度的生產任務總量,為企業籌措生產資源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年度生產計劃往往是以抽象的產品概念或某類產品作為計劃的單位,如電視機廠是以電視機臺數來計量,而不考慮產品的型號規格。年度生產計劃要解決的問題是在既定的市場條件下,如何確定總產量,進一步再考慮生產進度如何安排,人力資源如何調整,庫存數量如何確定,目的是使利潤最大,生產成本最小。 年度生產計劃特別適用于一年內需求呈季節性變化的生產類型,它雖然十分粗略,但是對于決策者來說,由于對市場需求有了大致的了解,對年度生產任務有了大體上的安排,在以后的生產管理活動中,不會因需求的變動而措手不及, 做年度生產計劃時需要確定合乎邏輯的抽象產品和計劃單位,如彩電,不考慮什么型號規格,以“臺”為計劃單位;鋼鐵廠以“噸”為計劃單位,等等。確定的原則是能夠以它為單位做計劃期長度內的預測,又能夠將有關的生產成本分離開來。這些原則是必要的,有了這兩條,就可以對計劃作利潤和成本的判定。 (二)年度生產計劃的指標體系 生產計劃的指標體系由產品品種、產量、質量、產值等指標構成。 1.產品品種指標 產品品種指標是指企業在計劃期內應當生產的產品品種和品種數。這項指標反映了企業向社會提供多樣化產品,滿足不同消費需求的能力,也反映了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專業化協作水平和管理水平。 2. 品產量指標 產品產量指標是指企業在計劃期限內應當生產的合格產品數量和工業性勞務的數量。這項指標反映了企業生產經營有效成果的數量和規模,也反映了企業生產能力及生產發展水平,它是企業進行產銷平衡、物資平衡、計劃成本和利潤以及編制生產作業計劃和組織日常生產活動的重要依據。 3. 產品質量指標 產品質量指標是指企業在計劃期內生產的每種產品應該達到的質量標準。這項指標反映了企業在使用價值上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是衡量企業工作質量的綜合指標之一、它不僅反映了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也從側面反映一個國家的工業技術水平。 4. 產品產值指標 產品產值指標是綜合反映企業在計劃期內生產成果的價值指標,實質上是用貨幣表示企業生產的產品數量。該項指標又分為商品產值、總產值、凈產值。商品產值是指企業在計劃期內生產的、可供出售的合格產品及工業性作業的價值,由企業自備原材料生`產的成品價值、用供貨商的原材料生產的成品的價值和已完成的工業性作業的價值三個部分組成。總產值是指在企業計劃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產品總量,由計劃期內完成的成品價值和對外出售的半成品價值、工業性作業的價值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工藝裝備等期未初結存量的差額價值三個部分組成。凈產值是指在企業計劃期內工業生產活動創造的價值,是從總產值中扣除生產過程已消耗的物化勞動的價值之后的余額,它反映企業的生產成果。 上述各項指標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構成了生產計劃的指標體系。確定以上指標時-必須遵循價值規律,依據客觀數據資料,力求適應市場發展需要和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 (三)生產能力 在生產計劃的制定工作中,關鍵是做好生產任務與生產能力之間的平衡。因此,應明確生產能力的含義、生產能力的計量方法以及生產能力的調節等問題。 1.生產能力的概念 工業企業的生產能力可定義為:企業的固定資產在一定時間內,在正常的技術組織條件下,經過綜合平衡后,能生產一定種類產品的產出量。生產能力的這個定義包含了幾層重要的概念:第一,企業的生產能力是由機器設備(即固定資產)的產出量所決定的,而且設備的產出量比較穩定,能較確定地代表生產能力。第二,按一定時間內,一般為一年內所能生產的產品產量代表生產能力。第三,企業生產能力是指在現有的技術組織條件下所能達到的產出量。所謂技術組織條件主要包括產品的技術要求與產品組合、設備類型(通用或專用設備),以及勞動力熟練程度與勞動組織形式等,這些條件若發生變化,生產能力也將發生變化。第四,企業生產能力是生產過程各個階段各個環節的生產能力經過綜合平衡后所達到的產出量。這意味著企業的生產能力由最薄弱環節,即瓶頸的產出量所決定,要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主要應提高瓶頸工序的生產能力。 生產能力是反映企業所擁有的加工能力的一個技術參數,它也可以反映企業的生產規模。每位企業主管之所以十分關心生產能力,是因為他隨時需要知道企業的生產能力能否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當需求旺盛時,他需要考慮如何增加生產能力,以滿足需求的增長;當需求不足時,他需要考慮如何縮小規模,避免能力過剩,盡可能減少損失。 2.生產能力的種類 (1)按用途分類 ①設計生產能力 設計生產能力是指企業基建任務書和技術文件中所規定的生產能力。可以是企業組建時規定的,也可以是車間組建時規定的。它是按工廠設計中規定的加工任務、技術裝備、各種設計參數計算的應達到的最大年出產量。車間的設計生產能力應同企業的設計生產能力相適應。設計生產能力是在建成投產后,經過一定時間熟悉和掌握技術、完善技術組織的過程才能達到的。設計生產能力也不是不可突破的,當操作人員熟悉了生產工藝,掌握了內在規律以后,通過適當的改造是可以使實際生產能力超過設計生產能力的。 ②查定生產能力 老企業可能由于產品方向有所改變,或者是產品結構重新設計,也可能因為工藝方法有所改進等種種原因,當初的設計生產能力已完全不能反映實際情況,這時需要對企業的生產能力作重新核準,稱此結果為查定生產能力。查定生產能力是企業的實際生產能力,對于企業各類計劃有指導作用,是企業計劃工作的基本參數。 ③計劃生產能力。 企業在年度計劃中規定本年度要達到的實際生產能力稱為計劃生產能力。計劃生產能力包括兩大部分。首先是企業已有的生產能力,是近期內的查定生產能力;其次是企業在本年度內新形成的生產能力。后者可以是以前的基建或技改項目在本年度形成的生產能力,也可以是企業通過管理手段而增加的生產能力。計劃生產能力的大小基本上決定了企業的當期生產規模,生產計劃量應該與計劃生產能力相匹配。企業在編制計劃時要考慮市場需求量,能力與需求不大可能完全一致,利用生產能力的不確定性,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對生產能力作短期調整,以滿足市場需求。 以上三種生產能力各有不同的用途。設計生產能力是一定時間內的奮斗目標。在編制長遠規劃和擴建改建方案時,及采取重大技術組織措施時,可以以設計生產能力做參考,以查定生產能力做依據。計劃生產能力是安排年度生產計劃的依據。 (2)從管理角度分類 ①理論生產能力 理論生產能力是指不考慮設備計劃修理、設備故障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停工損失所達到的產出量,即生產系統在現有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大產出量。 ②標定生產能力 標定生產能力則是按實際出產效率計算的生產能力,它考慮設備故障、出現廢品、返修等生產損失,因此通常比理論生產能力要小。在不增加設備或班次的情況下,理論生產能力是不能增加或修正的。相反,標定生產能力常可通過改善作業的措施,如改進工作方法、減少調整時間或加強設備維護、減少設備檢修時間等來改進和提高。 (四)年度生產計劃的編制 編制生產計劃一定要根據企業經營目標的要求,遵循以銷定產的原則,合理安排企業在年度計劃內生產的產品品種、質量、產量、產值和產品的出產期限等指標。編制生產計劃通常按以下步驟進行: 1. 行市場調查,收集市場信息 通過市場調查,全面收集與企業經營有關的各種信息資料,為編制生產計劃提供全面、準確、可靠的依據。 2. 定生產能力 通過生產能力的核定,初步認定企業在計劃期內直接參與產品生產的全部生產性固定資產,在一定的組織、技術條件下能夠生產合格產品的能力, 3. 擬定計劃指標,制定備選方案 根據掌握的信息和數據,初步擬定各項生產計劃指標,提出幾個可選的備選方案。 4.綜合平衡,優選計劃方案 從企業的實際出發,按照生產經營活動中各種比例關系的要求,對企業生產活動進行系統分析、統籌兼顧,合理考慮企業生產任務與銷售計劃、財務計劃、設備能力、物資供應計劃、勞動力資源及產品成本的綜合平衡,從多個備選方案中優選出最佳的生產方案,確保生產計劃任務與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5.修改完備,批準實施 通過綜合平衡后優選出來的生產計劃方案,必須征集有關部門、各生產車間等各方面的意見,通過反復修改、協調,使之完備而成為正式的生產計劃,經企業最高決策機構批準再組織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