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10-31 點擊: 次 來源:現代物流報 作者:王岳峰 - 小 + 大
區域物流能力是指區域物流系統為社會提供物流支撐和服務的能力。區域物流能力由哪些因素構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如何,用什么樣的指標來衡量,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多見。已有的對物流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層面和供應鏈層面,最典型和最基礎的研究成果是密歇根州 立 大 學 全 球 物 流 研 究 團 隊(MSUGLRT)所得到的研究結論。該研究團隊 (1995)認為物流能力包括配置能力、一體化能力、敏捷能力及衡量能力,并將這4種物流能力進一步細分為17種物流能力。馬士華(2005)從企業的層面和供應鏈的層面對物流能力做了相關的探討工作,提出物流能力的構成要素分為有形要素、無形要素和綜合要素,有形要素大部分集中于作業層面,無形要素主要是指系統內部的物流管理能力,而綜合要素則是指有形要素和無形要素的結合。馬士華 (2004)的另一觀點是將供應鏈物流能力分為物流要素能力和物流運作能力,指出物流要素能力是指分布在物流各環節的物流機械設備、物流設施面積的能力綜合,而物流運作能力則是物流管理者利用個人經驗、物流管理技術和方法、各種先進的管理思想,對整個物流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 汪波 (2005)提出了區域物流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可作為衡量區域物流能力的一個參考標準;陶存新 (2006)提出了城市物流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測算方法,將城市物流能力的評價指標分為基礎性指標、促進性指標、支持性指標及保障性指標,并通過測算得出了幾個典型城市的物流能力總指數,但所建立的指標體系的全面性還有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必要;李雪晶 (2004)借鑒邁克爾·波特的理論提出了區域物流產業發展的六大要素,即區位地理條件、物流基礎設施、物流知識要素、物流市場需求、物流企業的發展與結構、政策體制因素。 上述研究成果為物流能力構成要素的探討奠定了基礎,但是鑒于所研究問題本身的難度,使得這些成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所提出的有些指標過于籠統,沒有辦法去統計和衡量; (2)同一個指標體系中有些內容重復交叉; (3)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權威的物流能力構成要素的指標體系,分類標準較為混亂。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同時考慮到物流能力也是一種 “能力”,因此本文應用基于資源觀的能力模型對區域物流能力的構成要素進行探討。 ■基于資源觀的能力模型 能力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概念,比如我們常說 “個人能力”、 “領導能力”、 “社交能力”等。但學術意義上的能力概念卻經歷了一個很長時間的演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潘羅斯 (EdithPenrose)提出的企業進化理論。對于什么是能力有很多不同的定義,筆者比較認同鄧修權 (2003)提出的基于資源觀的能力模型。該模型認為一個能力由任務、要素性資源、結構性資源及所處的環境構成,其中要素性資源是資源集合體的功能基礎,結構性資源是將要素性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 (或)聯結的資源。 ■區域物流能力構成要素模型 正因為物流能力也是一種 “能力”,由此借鑒基于資源觀的能力模型,結合前人對物流能力構成要素的研究結論,對區域物流能力的構成要素進行剖析,提出了區域物流能力構成要素模型 (如圖)。 (1)任務。 任務是資源集合體存在的理由,資源集合體是任務完成的保障,兩者構成一個能力體,并表現出相應的能力。區域物流能力的任務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增長的物流需求,更好地為區域的生產和生活服務,它也是區域物流能力的組成部分。 (2)區域要素性資源所形成的物流能力。 區域要素性資源是區域物流系統本身所具有的物流基礎設施 (如道路、橋梁、隧道、航道等)及物流設備(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倉庫、貨場等物流結點內的叉車、搬運設備、分揀設備等),它是區域物流能力形成的基礎,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a)運輸能力。 運輸是物流的核心環節,運輸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區域物流能力的大小,還會影響產品的在途時間、訂貨提前期,并最終影響物流服務水平。影響運輸能力的因素很多,比如各等級公路的構成、運輸車輛的結構和數量、交通運輸政策等。從資源要素的觀點出發,區域運輸能力主要與路網技術狀況及運輸工具有關。區域物流能力的衡量指標可采用運網連通度、路網密度及運輸工具總噸位數。運網連通度反映區域各節點間的連接程度;路網密度描述區域內路網的密集程度,它等于平均單位國土面積上的道路里程長度;路網密度也可以定義為每萬人口或每萬元產值所擁有的道路長度;運輸工具總噸位數等于區域內各類運輸工具噸位總和。 b)倉儲能力。 儲存與庫存控制也是物流的核心環節。Clinton和Closs經過研究發現了五個與物流戰略最相關的因素,倉儲與庫存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影響倉儲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硬件能力,軟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區域倉儲能力可采用區域庫場總面積來衡量。 c)裝卸搬運能力。 裝卸搬運也是物流活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裝卸搬運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物流的效率。尤其是在港口、貨場、車站、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物流節點,裝卸搬運作業量很大,影響裝卸搬運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不僅與搬運設備的效率有關,還與搬運作業本身的管理密切相關,如裝卸搬運設備的技術管理水平、管理狀況、作業人員的勞動組織、人機配合管理、搬運方法、貨物的分類及布置等。區域裝卸搬運能力可以采用裝卸搬運從業人數及裝卸搬運設備投資額兩個指標表示。 d)包裝能力。 包裝是指流通過程中為了保護產品、方便儲運、促進銷售,按一定的技術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輔助物等的總體名稱,也包括為達到上述目的而進行的操作活動。影響包裝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包裝設備的數量和效率。區域包裝能力可以采用包裝設備的投資額和區域包裝企業的數量及從業人員人數等指標來衡量。 e)流通加工能力。 流通加工是商品在流通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加工形式,是為了促進銷售,維護產品質量和提高物流效率而對產品所進行的加工,使商品發生物理、化學或形狀上的變化,以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和提高商品的附加值。有效的流通加工可以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因此,流通加工能力也是物流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可以采用流通加工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作為區域流通加工能力的衡量指標。 f)配送能力。 配送是指在經濟合理范圍內,根據用戶的要求,對物品實行分揀、揀選、加工、包裝、分割、組配等作業,并按時送達制訂地點的物流活動。配送能力是重要的物流能力要素,Morash(1996)和Elinger(2000)采用配送的準時性作為衡量物流能力的一個指標,Fawcett,Stanley,Smith采用5個指標建立了物流能力評價體系,配送就是其中之一。中國電信也將配送能力作為其投標人資質準入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并定義配送能力是指衡量投標商端到端的交付能力,包括配送合作伙伴、配送方案、工具等的選擇,配送資源(如倉庫、人員等)的配備情況等。配送能力的大小最終體現在配送的準時性和配送的數量和規模,可采用貿易業和郵政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衡量區域的配送能力。 g)信息處理能力。 物流的靈魂在系統,系統的關鍵在信息,信息處理能力在物流系統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信息能力與物流能力的重要關系。區域物流信息處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與區域的信息化發展水平。汪波 (2005)采用信息化指數模型 (RITE模型)對地區的信息化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包括信息量、信息裝備率、通信主體水平、通信系數,我們可以采用地區信息化水平指數來衡量區域信息處理能力。 (3)結構性資源所形成的能力。 結構性資源是對要素性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聯結的資源。劉小群(2005)認為:如果物流要素能力是一種靜態能力,則物流運作能力就是在這種靜態能力的基礎上的一種動態提升,是一種對物流活動進行管理的能力。結構性資源所形成的物流能力表現在以下方面。 a)協調能力。 協調能力是指區域物流系統各個部門和環節相互協調、團結合作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它能使物流過程更為順暢,從而提供物流效率。王德占等 (2007)認為鐵路物流運作能力中的合作協調能力表現在與各有關單位和部門之間的相互合作與協調能力。況漠 (2006)將協調性列為區域物流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中主要指標,包括內部協調性和外部協調性。馬士華等 (2004)認為企業內部協調是企業物流能力構成的無形要素。 b)標準化能力。 標準化能力指區域物流標準化程度,包括數據信息的標準化、物流設備的標準化、物流技術及術語的標準化 (汪 波 ,2003);MSUGLRT(1995)將標準化能力列為物流能力的重要要素,主要包括供應鏈一致性、信息技術、信息共享、連通性、標準化、簡單化、紀律等。 c)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定義為區域物流管理組織和部門不斷改進物流管理組織流程、優化物流作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運作速度的能力。 d)柔性能力。 物流柔性是指物流系統應對外界環境不確定性變化的一種能力。這種不確定性變化包括貨物數量的變化、貨物種類的變化、提前期的變化、貨物組合的變化及貨物包裝的變化等。隨著電子商務發展的要求及企業實現零庫存的要求,區域對物流柔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柔性能力則反映了區域物流系統對客戶的響應速度以及對意外環境的適應能力。 e)測評能力。 測評能力反映出區域政府部門對區域物流現狀的評價能力,物流測評能夠發現物流能力的差距,并找到不斷改進問題的辦法,因此也能影響到區域物流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和提高。 (4)區域物流外部環境所形成的物流能力支撐要素。 區域物流系統離不開它所處的外部環境,外部環境也是影響區域物流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主要包括區位的地理位置、區域政策法律環境及人員素質條件等方面。 ■綜合區域物流能力的形成 上述區域物流能力各構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綜合區域物流能力,最終表現在區域物流產出的增加、物流服務水平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現行物流產業統計指標體系中的關鍵指標可以對這些方面進行衡量,主要有物流業增加值、物流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等。 后記:本文應用基于資源觀的能力模型,探討了區域物流能力構成要素體系,針對每一要素能力的內涵進行了分析,并從宏觀和可評價的角度給出了部分能力要素的評價指標。區域物流能力研究的最終目標就是要能提供一種區域物流能力規劃的方法,從而使物流項目投資決策時有參考的依據。本文未能給出結構性資源所形成的物流能力衡量指標,這將是我們今后進一步的研究工作。 (作者系集美大學航海學院教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物流規劃與決策優化。) |
上一篇:淺議物流項目管理的團隊建設